国学课程软件资源

我们怎样读懂《论语》

2022-05-09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所以在西汉时候,即便是没有被封为“经”,但依然很受到知识分子重视,说它是当时士人必读书籍,毫不为过。进入东汉,《论语》第一次被奉为“经”,到了唐代,其“经”的地位终于稳固下来,一直到今天。如果要说哪一本古籍在中国社会中流传最广,可能非《论语》莫属。


新中国成立之后,官方在各阶段语文课本中也多少有选择《论语》中的内容,国学热兴起之后,对《论语》感兴趣的人则就更多,而且还呈现出趋热的势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才能读懂《论语》呢?

国学经典文化论语

文字是最基础的钥匙和工具


我们解读任何一本典籍,最基础的就是文字关。文字,是解读书籍的钥匙,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不搞懂文字就可以研究透彻书籍的。所以,我们读《论语》首先也就要从文字方面下功夫。但是这里的文字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而是指古文字。所谓古文字,是指先秦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小篆。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其含义也在逐渐改变,最初产生的时候有一个含义,后来又逐渐产生了其他含义,我们把汉字最初的含义称为“本义”,把后来产生的其他意思称为“衍生义”。比如说“文”这个字,它最初的本义是纹路、纹理的意思,后来才有了“文字”、“文章”的含义。进入西汉之后,文字经历了一场演变,即从小篆逐渐进化为隶书,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分水岭,汉字隶变的完成,标志着汉字由古汉字进化为今汉字,标志着汉字由象形属性为主转变为以符号属性为主,同时,汉字的字义又跟着发生了一些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典籍的时候,尤其是阅读先秦典籍,一定要考虑到文字在当时的含义,而不能用我们今天文字的含义去简单解读。


此外,在词语的构成方面,先秦时代,尤其是先秦早期,词语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到了战国中后期,双音节词才逐渐丰富起来。所谓单音节词,即是说一个词就只有一个字,用一个字就表示一个词,比如今天“妻子”就是指妻子,但在先秦时代甚至秦汉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妻子”指“妻”和“子”。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早期,所以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多考虑当时文字的含义,以及单音节词为主的语境。比如《学而》中说“有朋自远方来。”朋,不能简单翻译为今天的“朋友”一词,《说文》解释说“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出自同一师门的才称为“朋”,有共同志趣志向的人称为“友”,后面有一句“毋友不如己者。”即是说不要和志趣不同志向不同的人为友。“远方”,今天是一个双音节词了,“方”的最初本义是指一种掘土的工具,后来逐渐引申出“区域”“地域”的意思,“远方”即是说远处的地域,这个含义跟我们今天所用的“远方”相似,所以翻译为我们今天的“远方”也无不可。再比如说,《学而》里面还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八佾》里面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今天可能不少朋友会把这里的“忠”理解为“忠诚”之忠,还可能理解为“忠君”之忠,甚至理解为“愚忠”之忠,但其实“忠”的本义是尽心尽力的意思,《说文》曰“尽心曰忠。”这与后来所说的那种臣子对皇帝或者下级对上级的那种忠是有区别的。


类似情况很多,我们注意到文字、词语层面的一些因素,在解读《论语》时候一般就可以解读出更加靠近文本原始含义的意思,而不至于完全以今天的语言内涵去解读。


先了解历史背景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其人其思想


在解读《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思想之前,如果我们先对于孔子生平、春秋史乃至整个先秦史有个大概了解的话,对于我们理解孔子思想会更容易。比如我们都知道孔子感叹当时礼坏乐崩。在《八佾》中,孔子对于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达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怒。那么怎么看这种“礼坏乐崩”呢?


礼,繁体写作禮,表示在礼器里面装满祭品举行祭祀,本义是指祭祀神灵以求福。《左传》里面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产生之后就一直受到重视,进入西周后,周公制礼,继承并完善了此前已长久存在的祭祀文化,这就是礼乐文化。礼,在进入西周之后不仅仅是指礼仪,它更是指当时的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礼,规定了天子、诸侯国、卿大夫、士等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通俗地讲,礼即是“别尊卑,明贵贱”。但随着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逐渐发生变化,于是这种旧的社会制度就注定不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周代礼乐制度的破坏,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从这角度上来讲,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其实是一种“逆历史潮流”的行为,所以一般称他为保守派。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东周自成立起,就开了一个乱的头,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孔子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提出想要恢复到西周时代那样秩序井然的时代是再正常不过的,毕竟,我们不能要求他站在我们今天的文明高度去提出一种超出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说通俗点,就是我们要理解“历史局限性。”


再比如说,同样属于礼的范畴内,孔子特别重视“孝”。我们知道,周施行宗法制。嫡长子拥有优先继承权,嫡长子在继承天子之后,将自己的弟弟们分封出去建立新的诸侯国,在诸侯国内部也是如此,嫡长子继承国君位置后,将自己的弟弟们分封为大夫。在这种模式下,儿子对于父亲的尊重和顺从、弟弟对哥哥的尊重和顺从,是决定王朝以及诸侯国统治是否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周特别强调孝悌,因为儿子对父亲孝,就不会忤逆弑父篡位了,弟弟对哥哥悌,就不会弑兄作乱了。孔子尊周制,很看重孝悌,而《学而》里面有子也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因为《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行,而孔子是活动在春秋晚期的人物,所以我们在了解春秋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再去了解《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就更容易理解。

前后联系,以经解经


在解读《论语》的时候要注意前后联系,所谓前后联系,就是对于同样的概念的理解,要试着在《论语》中去找相应的概念乃至解答,这就是“以经解经”。因为同一本书或者同时代的书,在词汇的定义等方面更加趋同,所以这样对比得出的理解,也更加贴近原文意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关于三十而立,程颐认为是“立于道”:“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圣人言己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立,能自立于斯道也。”钱穆认为是“立于学。”朱熹以及近代的杨伯峻老师主张“立于礼。”其实每一位前辈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但哪一家的说法更合适呢?恰好《论语》中有可以参考的记载,比如《泰伯》曰“立于礼。”《季氏》曰“不学礼,无以立。”《尧曰》曰“不知礼,无以立也。”所以这样对比参考,我们可以认为朱熹以及杨伯峻老师的解读更合适。


关于“四十而不惑”,为什么不惑呢?《子罕》里面曾言“知者不惑。”而且这与夫子十五岁就立志于学也是相符合的,所以这样解读就比较合适。


再比如说,孔子说“臣事君以忠。”上面我们从文字的角度来理解了这里忠的意思,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梳理。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先进》)作为大臣,秉持着“道”的原则来给国君做事,如果行不通,则“不可则止。”不仅如此,他还说:“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这就是说,孔子并不认为大臣要无原则地“事君以忠”,而是要在“道”的前提下事君以忠,否则,不仅“不可则止”,而且要“卷而怀之。”这对于我们理解孔子忠的含义就更加清楚了,于是我们可以知道,孔子所提倡的大臣为国君做事的原则,绝不是后来宣扬的那种愚忠。


不同版本参考对比


古代著书存书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方便,在书籍的流传过程中会经过多人之手,经历多个版本的变化。所以,书籍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有改动,尤其是先秦典籍,都有这样的遭遇。比如今天我们看到的通行版《老子》跟帛书《老子》在内容方面有不同,而一九九三年出土的郭店楚简本,虽然只有两千多字,但与通行版和帛书本在文本方面也有不少不同的地方。这一点《论语》也不例外。在汉代,有齐论、鲁论、古论等好几个版本。再后来,郑玄又根据流传的几个不同版本经过一次整理,这又是一个版本。后人在改动版本的时候,其实更多时候体现是他个人的看法,而不是书籍原来编撰者的想法,所以我们要想更贴近原始文本,就要多参考其他版本。一九七三年河北定州中山怀王刘修墓发掘出来一批竹简,其中就有《论语》残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版本,我们称为定州汉简本《论语》,它是我们今天研究《论语》的重要参考资料。


比如通行版中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 关于这句话,流传最广的一种解释是“蛮夷之邦即便是有君,也比不上中原之地无君。”比如邢昺疏曰“言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钱穆也在《论语新解》中翻译说“孔子撇开无君一节,谓夷狄终不如诸夏。”


在定州汉简本《论语》里面,此句是“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不若”虽然有些时候可以跟“不如”同义,但“不若”在这里,其实应该是“不像”的意思。于是整句意思就是,“蛮夷之邦尚且有君,不像诸夏之地已经没有了啊……”为什么诸夏之地无君呢?因为虽然有王有君,然而礼坏乐崩,有跟没有没啥区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愤怒地感叹,诸夏之地,现在已经沦落到连夷狄都不如的地步了!更可见他对于诸夏之地礼坏乐崩的痛心疾首。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八佾》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说的恰恰是孔子所处时代礼坏乐崩。那个时代,礼乐征伐不仅不自天子出,甚至不是自诸侯出,在孔子的时代,其实已经开始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比如,不说远了,就是孔子所在的鲁国,堂堂国君鲁昭公都因为内乱逃离鲁国,死在晋国。这样的时代,有何礼可言?孔子会在这种背景下还夸赞诸夏有礼吗?显然不太可能。


再比如通行版中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这句“敬鬼神而远之”被认为是孔子“不与乱力鬼神”的一个表现,并且引申出一个成语“敬而远之。”认为是孔子排斥鬼神之事。但在定州汉简本中,此句是“敬鬼而远之。”没有“神”字,少一个字,意思就大不一样。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为政》)鬼在这里的意思其实是自己死去的先祖。“敬鬼而远之,”其实是指在祭祀方面要祭祀远祖。这与《学而》中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是一样的。

标签

最近浏览:

全国服务热线

tel2.png0531-89653806

营销中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唐冶中路4567号鲁商凤凰广场1期2号楼27层

生产基地:临沂市高新科技产业园

公司邮箱:jinyangjiaoyukeji@163.com


金阳国学.jpg     金阳劳动教育.jpg


          金阳国学                       金阳劳动教育

Copyright © http://www.jinyangjy.com/山东金阳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鲁ICP备19053043号-3 主要从事于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等主题功能室打造,欢迎来电咨询!